《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售前咨询: 400-890-8880 售后服务: 400-815-0518
奥维奥商业论道——从德国工业4.0到智能制造2025(续)
来源:时间:2021年05月06日

导读:新工业革命的推动力主要有三个,一个是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第二个是无处不在的连接,特别是物联网已经开始进入工厂。以《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之际,奥维奥作为中国领先的商业云应用平台服务商、亚太区SAP服务商领跑者,推动了中德两国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产业变革,通过近10年为1500多家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经历,从两国不同的视角对智能制造进行深度剖析,对存在百年的“标准化生产”、“流水线作业”、“格式化操作”颠覆和重新定义。


四大挑战


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数字平台,这个本身就是挑战,尤其是有着统一标准的开放数字平台,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反复说我们需要有一些领军型的公司,核心的公司,先动起来,然后进行标准的协同化,开放式协同,然后再让中小型企业参与进来共同发展。


其次就是基础架构(framework)方面的挑战,比如说在法律上,我们对于数据的使用怎么样来进行管控,相应的法律框架怎么搭建,我们还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欧洲数字市场。从政府的角度,数据政策就变成了一种经济政策,谁拥有数据,谁来保护数据,谁来负责这个分享数,这些都是新课题。


第三个挑战是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的变革。变革的同时,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来满足公司所有者和公司雇员双方的要求,比如说在德国就要考虑到工会的一些要求。


最后,从社会层面来说,焦点之一就是数据保护,隐私的保护,那么多的个人信息都在云平台上,怎样防止数据泄密,泄露客户隐私等等,这是一个很大的关注。再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人机交互,机器人和人一起工作,要让机器人能够不仅仅了解人的语言或者是肢体动作,甚至能了解人的情绪,在人和机器之间实现类似人和人之间的无缝沟通。我们还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够做到这一点。


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形成巨大产业能力和市场,将使整个工业生产体系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推动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工业4.0、产业互联网等新战略新概念应运而生,体现了发达国家对未来制造业走向和战略布局的认识。美国政府提出制造业复兴战略,以期重新占领制造业制高点;德国联邦政府明确提出工业4.0理念,从而巩固德国在工业制造领域的优势地位,引领未来全球的工业发展,英国、法国、日本等纷纷出台相应的策略。我国为应对来自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双向挤压”,提出重振中国制造业的《中国制造2025》,积极稳妥的应对内外部挑战。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五个重大工程之一,对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核心装备技术突破、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标准是智能制造实施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基于“智能制造标准先行”的原则,集中力量建设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积极开展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工作,夯实智能制造发展基础,提升支撑能力。


国家标准委积极为推动我国与德国成立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展开对话交流,讨论技术要点,磋商合作内容,共同推进两国在智能制造、工业4.0领域标准化工作。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的工作开展对完善《建设指南》内容,推动中德共同提交国际标准提案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5年5月28日,中德双方在成都顺利召开了中德合作委员会会议,双方共同签署了《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组成方案》,其中在主要工作的第八项中明确了中德双方要共同探讨智能制造、工业4.0领域未来标准化需求,要充分考虑两国现有的标准或其他可交付的成果,包括中方的《建设指南》,和德方的《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为双方开展智能制造、工业4.0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在标准化工作组的框架下,双方开展了一系列的卓有成效的合作,德方在《工业4.0标准路线图》(第二版)中提到了工作组的成立,在本次国家标准委和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建设指南》中,也对德国的工业4.0工作做了相应介绍,形成了双方指导性文件的呼应。


2015年12月17日,国家标准委在上海主办“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启动会”,正式启动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工作,并达成5项共识,内容包括:中德双方基本明确了智能制造、工业4.0的标准化范围;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如ISO、IEC、ISO、IEC JTC1等共同提出国际标准提案等合作内容;确定了双方在机器人、智能制造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预防性维护、无线工业应用等领域的合作意向;加强中德两国企业在工作组内的交流与合作,比如成立参考模型子工作组等。


目前,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已成为两国在智能制造、工业4.0领域标准化合作的重要平台,也为两国政府组织、科研机构和企业进一步开展合作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


“5+5+10”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


2015年12月31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联合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以下简称“《建设指南》”)。


《建设指南》明确了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总体要求、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和组织实施方式,从生命周期、系统层级、智能功能等3个维度建立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参考模型,并由此提出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框架包括“基础”、“安全”、“管理”、“检测评价”、“可靠性”等5类基础共性标准和“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工业软件和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5类关键技术标准以及包括《中国制造2025》中10大应用领域在内的不同行业的应用标准。为便于企业参阅,《建设指南》对现有智能制造相关标准按“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重点行业”进行了分类整理,构建由“5+5+10”类标准组成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建立标准体系的动态完善机制,逐步形成智能制造强有力的标准支撑。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制定并发布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为智能制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立项提供依据。《建设指南》是指导未来一段时期内智能制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立项及制修订工作的依据,同时也是对智能制造标准进行科学管理的基本依据。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涉及多个行业、多个技术领域。依据《建设指南》的相关要求,充分结合我国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总体发展布局,适时制修订符合我国国情的智能制造标准,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二是有利于推动解决制造环节互联互通、跨行业跨领域标准化问题。《建设指南》全面纳入与智能制造密切相关的基础通用、关键技术及重点行业应用标准,并对已制定、制定中的标准进行了全面梳理,以聚焦制造业优势领域、兼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出发点,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原则,主要面向跨领域、跨行业的系统集成类标准,通过统筹标准资源、优化标准结构,重点解决当前推进智能制造工作中遇到的数据集成、互联互通等基础瓶颈问题。


三是明确了立足国情、开放合作理念。《建设指南》依据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基础差,行业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充分考虑标准的适用性,突出强调适合中国国情的标准制定与产业化;《建设指南》的部分内容充分借鉴了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相关标准化内容,并与先进制造国家和国际标准化组织进行参照,推动将相关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同时,也要将适合我国制造业发展需求的国际标准适时转化为国家标准,努力建设一个兼容性好、开放性强的标准体系。


四是有利于建立与时俱进、持续进行的标准完善机制。《建设指南》是基于当前智能制造的技术特点以及对智能制造的认识进行编制的,但智能制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庞大系统,产业界对智能制造的认识将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产业的发展,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将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计划每2-3年对《建设指南》进行修订。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建立,不断推出重点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并率先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到2020年,力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基本实现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全覆盖,并在制造业全领域推广应用。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400-890-8880
申请试用
返回顶部
立即注册,免费体验ERP功能,帮你实现降本增效
提供SAP解决方案的全球优秀服务商,19年深入25个行业提供专有的企业管理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